Archive for 05月, 2007

以绅士的名义

自从陈涓玲(Jenny)小姐出任BlogBus公关副总裁(我们亲切的称之为“女O”)起,一个名词开始在我日常生活中频繁出现——我保证,过去2个月当中这个词出现的频率比过去20年出现的次数都多,这个词是“绅士”。

  我要先承认一点:如果真要拿绅士的框框来套,我对刚认识的女性朋友还能偶而绅士一下,熟悉之后就很难保证了。窃以为,所谓的表面举止优雅、女士优先这些行为举止,说好听点叫绅士修养,说不好听就是装模作样——当然,这是象老横不绅士的人才会这么认为。

  其实我更喜欢两个词:“浪子”和“爷们”:

  老横内心觉得自己其实是个“浪子”。首先,我是典型的“飘一代”,居无定所。从18岁开始,老横就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不好好在大学读书跑去股市炒股票开工作室,大学毕业不去市政府当公务员继续“无业游民”炒股票,24岁进证券公司虽然身为省区副总但依然我行我素,26岁居然放弃积累了八年的行业经验离开证券转投互联网做了BlogBus——每一次选择,在常人看来都是放弃“安逸”而自找苦吃,这期间唯一让老横有“可能”稳定下来的是25岁的时候准备买套371平方的复式house,打算在挑高六米的大客厅把当时已经囤了近2000张DVD看完——可是当我发现那无疑是毫无斗志放弃突破自我没有继续寻求更多人生体验,而那时恰恰又接触到了Blog,就本性暴露毅然退了大house决定挑战一把孤注一掷投身到一个全新的行业。虽然后来也买了两套房子,却仍在他乡不断更换住所...漂泊如此,当如浪子。还有,不安于现状不按理出牌不想做和别人一样的事不爱扎堆不喜欢热闹不肯同流合污不是浪子是什么?我觉得“浪子”是褒义词,我喜欢阿飞我喜欢胡铁花我喜欢令狐冲我喜欢杨过,他们都是浪子。


  爷们是什么?爷们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爷们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爷们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爷们是忍辱负重卧薪尝胆、爷们是冲关一怒为红颜、爷们是忠肝义胆义薄云天,爷们是我行我素快意人生!爷们是袁崇焕、爷们是萧峰、爷们是王石、爷们是李云龙,爷们是让人提起就会竖大拇指!爷们是说起名字就让人由衷的敬佩!然而现在,真正的爷们越来越少,倒是偶而碰到一两个女中豪杰,却是不让须眉,颇有丈夫风范,也算得上是爷们!

  话又说回来,关于绅士,倒是可以举个我听到最“绅士”的故事——有一次在出租车上听电台里在说一个中国人在英国的见闻:说是这个中国人在路边等公交车,旁边有一个流浪汉和一位老太太,一辆Bus开过来老太太要上车,流浪汉也起身并搀扶着老太太上车,这人原以为流浪汉是因为和老太太同一班公交,谁知道等老太太上车之后流浪汉又下车继续站在路边等Bus,这人才深刻体会到,原来“绅士”并非高低贵贱,而是一种真正的有内而外的修养——绅士跟社会地位,跟金钱财富无关。

  所以说,老横虽然自己不是绅士但对绅士仍是欣赏的,并不是说吾国日渐富人增多,囊中有钱者众,随之绅士就多了,完全不是这么回事——我们看到一掷千金者有之,浪费资源破坏环境者有之,可是象英国流浪汉那样的绅士风范,却是鲜有之。但这挡不住吾国的MM们对绅士的向往(当然,她们一般都不会喜欢没有安全感的浪子),立志觅一个绅士男友的大有人在。所以说,我们的女O陈涓玲操刀了一场关于“绅士”的话剧:


  6月12日,上海大剧院隆重上演话剧《我的绅士男友》,连演20场,其中有BlogBus用户及公益专场,敬请期待。

  PS:如果有人把这场话剧视为BlogBus就此“转身”媒体,我也无需否认,但这绝非我脑海中的“媒体架构”,最多可以说,这是我们的一次和品牌结合的线上线下活动——结合通用君越品牌,做一次整合营销的品牌推广,做的有趣好玩一些,网站、用户和品牌商之间最终形成多赢,何乐而不为呢。

浏览数:星期一, 05月 28th, 2007 未分类 没有评论

你喜欢哪一本杂志?

前几天把办公室里的杂志整理了一下,翻翻看看,发现这一年买杂志的钱绝对比我过去20年加起来都多:大陆的、香港的、台湾的、美国的、意大利的...大部分买回来我是不看内容的,因为没什么好看——我只看看排版,想想也够BT的。其实自己对杂志的关注由来已久,很多杂志老横从创刊号开始看,最后发现在报摊上销声匿迹,耳边听到更多的某某杂志是赔钱的,早晚关门大吉的噩耗。

  然而,并不是说我们没有好的媒体人、好杂志,只不过时代的环境在不断的变迁,信息的发布、交换、获取的方式也再不断变化,读者的阅读体验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生改变,而这一切一切的变化,不是一张报纸、一份杂志能够涵盖的。更何况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传统媒体将死”的断言,报纸和杂志的生存空间,让人感觉越来越狭小。

      那么,来整理一下自己都囤了些什么买了不看的杂志吧:

  几本美国杂志:《时代》、《新闻周刊》、《纽约客》、《大西洋》
  从沈灏到许知远,从《书城》到《生活》,《纽约客》似乎是很多媒体人的一个梦想...
  

  国内的媒体集团(如果说算是集团的话),在老横心目中,10年前是南方报业(《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21世纪经济报道》、《南方体育》、《南方人物周刊》、《书城》、《城市画报》、《21世纪商业评论》等等),5年前是《时尚》集团(《时尚》、《时尚先生》、《时尚芭莎》、《时尚家居》、《男人装》等等),近3年是现代传播(《周末画报》、《新视线》、《生活》、《号外》、《东方企业家》、《汽车生活》等等),大家各领风骚三五年,大浪淘沙的结果是,与时俱进者赢。

  南方报业的杂志不如报纸做的好是众所周知的,《名牌》从出世到现在,定位不清晰内容空乏,《书城》做的不错可惜经营为难竟最后停刊(图片中是停刊前最后一期,购于北京三联书店),现在看到市面上卖的《书城》,已经不是沈灏做的那本《书城》了,从形式上看《书城》是最象《纽约客》的中文杂志。

  南方报业旗下的《名牌》、《21世纪经济报道》、《书城》、《商务旅行》
  

  不管大家怎么评价邵忠和他的现代传播,老横始终认为现代传播旗下的杂志从策划、定位、发行、销售(广告)都很棒,邵忠的“好才”让他麾下聚集了当今“民间”很多优秀的媒体从业者。
  吴思远对“好的电影”定义很简单:既叫好又叫座,但其实无论是电影还是杂志,能做到一方面已经不错了——大部分是:既不叫好也不叫座,所以,不需要指责,需要的是证明。

  现代传播旗下的《周末画报》、《生活》、《号外》、《新视线》、《东方企业家》
  

  我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我还买了如此之多的建筑设计类的杂志
  

  同样是“设计”类的杂志,但风格...后面那本《mstyle》完全是抄《ppaper》的,好像是冒充香港杂志并且还没有刊号(图中是《mstyle》创刊号,不知道寿命几多)
  

  几本和“城市”有关的杂志,可惜走下坡路的在走下坡路,做的垃圾的做的很垃圾:《新周刊》绝对不再“新锐”,而《城市画报》也在逐渐失去它原有文青的读者群;最后出来的《城市中国》可惜了一个好名字——我不管多少人喜欢它,还是他们编辑部的人有多可爱,但这本杂志在老横眼里,就是一本愤青做出来的一堆阴暗的东西。

  《新周刊》、《城市画报》、《城市中国》
  


  《环球企业家》vs《中国企业家》vs《东方企业家》:虽然各有特色,但也很难说没有“同质化竞争”
  

  《新发现》是本好杂志,至少让我们听听国外的科学家是怎么说的,而不是整天听到真正的伪科学家在那里道貌岸然厚颜无耻的鼓噪。
  

  几本台湾的“潮”物志,新生代的读物:
  

  那么,这几本,怎么归类呢?我不认为《诚品好读》做的有多“人文”,我认为这几本或许是台湾男人会分头买的几本杂志吧
  


  几本国外的男性杂志:《GO》、《VANITY FAIR》、《MAXIM》、《L’UOMO VOGUE》
  

  国内的几本所谓的男性杂志:《名牌》、《时尚先生》、《魅力先生》、《男人装》,其实大家定位各有不同——有的好像是给30多岁的人看的,可是他们很少买杂志;有的是给20出头的小青年看的,可是他们不买广告中的奢侈品而有的;据说买那份杂志的都是gay。
  

  好吧,我们终于可以说,我们还有两本好杂志:《财经》和《三联生活周刊》。每次看到《财经》,我都会想起N年的一期封面《庄家吕梁》——现在的“新股民”很少有人知道吕梁是谁,可是那期财经,在我心目中是最棒的。
  我一直不知道《三联生活周刊》卖的很好,所以尚进跟我说发行量云云我只当他瞎掰,但我一个个报亭问过去之后,我才知道尚进这小子也有说话靠谱的时候——恩,为什么《新周刊》渐渐没落而《三联生活周刊》能笑到最后,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文字的力量永远要大于图片和音画,这早已是被上万年的历史所证明了的。
  

  我说尚进没看到过好杂志,丫的还不相信,以为去几趟CES就见了世面了?都什么时代了,跟着精英跑其实没啥前途的,看看草根们做的东西其实更鲜活而生动:我最喜欢的杂志是《O2》,在厦门无意发现《搜街》则是如获至宝。
  

  还有,如果看看这本二线城市做的DM,很多牛逼哄哄其实做出来的东西狗屁不是的人不知道会不会羞愧。《城视》,一本郑州本地房地产DM,差不多跟《生活》一样大小,关键是版式、内容俱佳。我在“果岭山水”看房子的时候无意中发现这本DM,不过听说团队好像已经散了。
  

  老许总是抱怨大家觉得《生活》太贵,不舍得花喝一杯咖啡的钱买本杂志,那么老横可以理直气壮的说:以下两本都是我自己花钱买的,当然,是因为那期生活的封面确实做的漂亮。
  


  其实老许说的对,《生活》一点都不算贵,便宜着呢——下面这三本《domus中文版》和《a+u建筑与都市》卖98元,《Nobless 望》卖80元,这些也是老横自己花钱买的,还是在BlogBus完成第一轮融资之前买的,hehe~!
  

  不知道大家平时都喜欢看哪些杂志,老横是闲来无事,在自己blog里随便说说,品头论足一番其实也不负什么责任——凡是在努力做自己喜欢的东西的人,其实都值得我们尊敬,而个人口味不同,也不足成为某本杂志好坏的判断。但吴思远对什么是“好电影”的评价,则是与我心有戚戚的。


  PS:顺便说一句,不要看《穿PRADA女魔头》里面有多风光,杂志在整个广告市场中所占的份额,是最小的——最大的是电视,其次是报纸,再次是广播,就连占百分比是个位数的互联网,都比杂志的广告份额大。

  所以想想看,做杂志的同学们,也挺不容易的!

浏览数:星期五, 05月 25th, 2007 未分类 没有评论

绝对不做“奥运专题”

前两天,魔派在MSN上跟我说“xxx开了一个奥运专题”,我当时没接魔派的话。今天开了一天的会,和老魏女O、Michael交流了一些对公司下一步发展的看法,晚上吃完饭回来,又接着跟老魏聊了一些事,老魏走后我忽然想起来什么,对女O说:“跟你说一件事,我们绝对不做奥运专题!”

  我补充着说:“搜狐和其他很多网站,把在奥运上压了很大赌注,xxx前几天搞了一个‘奥运专题’出来,传统媒体如《21世纪经济报道》也把‘股市’和‘奥运’作为从一周三刊变身成为日报的契机,我们绝对不做那些,奥运对我们没什么意义!”

  OK,离奥运还有一年多呢,或许老横话说的早了些,但我非常清楚的知道我们该做什么,会做什么。至于奥运嘛,在我们频道加一个栏目就是,根本不用花费专门的人力物力去捣腾,本来奥运就跟BlogBus这样的网站没什么关系,把用户写的相关内容自动聚合,就可以了。

  PS:2008年我只关心几件事:1、BlogBus的B轮融资额;2、全球经济是否会随着中国经济见顶而回落;3、房价是否会跳水;4、传说中这一年要“定终身”。

  至于奥运,最多女子****的比赛我会看两眼,关心一下曹同学,其他的跟我毫无关系。

浏览数:星期二, 05月 15th, 2007 未分类 没有评论

世界2,还是世界3

在没有互联网之前,人们生活在“真实世界”,网络出现之后被我们称作“虚拟世界”,而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的社会角色,则随着网络的发展开始在“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中相互交替。并且,随着网络的发展和应用,“虚拟世界”中也在发生着一些变化,简单来说:如果把我们生活的“真实世界”称之为“世界1”,那么细分看来,“虚拟世界”则有“世界2”和“世界3”,甚至还有一个介于“世界2”和“世界3”之间的世界。

  世界2:CyworldLinkedin这样的所谓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 社交型网络服务)网站,是标准的“世界2”。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达,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却正在逐渐拉大,但“时空距离”却因由于网络的存在而被拉近。常见的是我们身边的朋友可能经常不在现实生活中face to face 的“见面”,但通过比如IM(即时通讯,例如QQ、MSN)、Email等网络通讯却保持频繁的联系,或者通过比如彼此的blog相互了解近况。这样一来,很久没有见面的朋友其实也“近距离”的保持着接触和沟通。所以,“世界2”就是把线下现实生活中人与人的联络关系搬至线上:同学、朋友、家人、同事等现实社会中的关系通过网络连接起来,方便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在线上更方便的交流沟通——因而,“世界2”是“世界1”中社会人际网络的线上克隆,是现实的社会活动以网络的方式呈现并延续。


  世界3:很多游戏玩家热衷玩一种叫RPG(Role Play Games 角色扮演游戏)的游戏,游戏玩家在游戏中纵横驰聘,忽而法力无边忽而武功高强,只要“功力强大”就可以随心所欲——这种完全脱离现实社会,在网络中实现现实社会“世界1”无法实现的“精神满足”就是“世界3”。“世界3”是完全脱离现实生活的精神世界的“网络乌托邦”,是人们想象力在网络上的延伸。在这个乌托邦里,虽然也有“等级”之分,但跟现实生活并无直接的联系,只是游戏中的规则或玩家水平高低的一个划分。“世界3”不需要和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发生联系,也不需要以“虚拟身份”去建立线上或者线下的联络关系,“世界3”只是脱离了现实生活完全为追求精神满足而营造的一个“精神世界”。

  然而,在“世界2”和“世界3”之间,还有一个世界,那就是MUD(Multi-User Dungeons 多用户网络游戏)的世界。最早的网络游戏是文字MUD,2000年前后的时候风靡全球的《网络创世纪》(UO)则是第一个大型的图形MUD,而到今天Second Life(第二人生)则完全可以被视为3D版本的MUD:用户在MUD中是以角色(虚拟替身)的身份存在着的,“角色”是MUD中最重要的,用户是通过自己的“角色”生活在MUD世界,通过自己的“角色”去跟别人进行交互和交流,从而在虚拟的游戏空间中实现了部分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用户可以进行相互交往,甚至进行合作。用户“以其角色的身份”在虚拟的网络世界用文字、声音、甚至影像中相互认识、相互交流,以其角色的身份从而确立一种网络人际的联络关系——这种关系介于真实和虚拟之间:即未必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姓名,但却代表“角色”背后的本人。我们很难说清楚Second Life究竟是线上的“虚拟社会”还是真实社会在线上的“再造”——之所以说它介于“世界2”和“世界3”,是因为创造的“另一个世界”既有线下身份的延伸、又能满足线上虚拟的精神替代。所以,Second Life和某些网络游戏介于“世界2”和“世界3”之间,或者说是穿梭于“世界2”和“世界3”之间的世界。

   “是否在网上建立了和他人有真实身份的联络关系”是“世界2”和“世界3”最明显的区别——这一点也是最重要的。假如仅仅“世界2”完全克隆现实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则让人觉得没有想象力,不能得到精神满足;而无论是“世界3”中角色的“精神寄托”,还是Avatar(虚拟化身)的虚拟替代,如果不能和现实生活有“某种联系”,则都是空中楼阁,终是“南柯一梦”。所以,或许“世界2”和“世界3”之间的世界,才真正是我们“想要寻找的世界”:在那个“世界”,我们既有现实生活中的交往关系,又有天马行空般的无限想象;既可以实现现实生活中的联络需要,又可以得到精神幻想的满足,打破时空的距离,让现实生活和精神幻想能够无限的拉近……


  因为网络的存在,我们今天不仅仅生活在现实的“世界1”,而且已经逐渐把工作和生活移植到了网络上:在“世界2”实现人与人的联系,在“世界3”中追求精神上的满足。甚至,我们已经厌倦了这样清晰的划分,更希望能够在“三个世界”中任意穿梭,实现“连接真实的过去和想象中的未来”这样伟大的梦想——因为网络的存在和发展,人们已经试图去搭建一个穿越时间和空间的平台,让我们在不同的空间中生活。这,已经成为一种可能。
  
  PS:这篇是给《21世纪经济报道》管理版“第三次浪潮”专栏写的文章。说来惭愧:当时怕自己不能每周交付,就拉了老魏一起写交替发稿,谁知道自己果真懒散——有几次都差点开了天窗,若不是老魏倚马可待文思如涌每每救场,我倒真对不起管理版的编辑了。
  不过这也说明老横“风险防范”的意识不错,“事前控制”做的还好——对自己的懒散还是有自知之明的,haha …^_^

浏览数:星期三, 05月 9th, 2007 未分类 没有评论

“我”在BlogBus的日子

说来也算是缘分,“我”是在厦门的一家叫“邦”的店里和那个叫“老横”的人相遇的,他说他认识一对夫妇收集了一百多个跟我长的很象的兄弟姐妹,要替我赎身然后再把我送给那对夫妇朋友。就这样,我被快递到了上海。

  到上海之后我就暂时待在这个房间,和那个的不是很帅的“老横”同处一室。
  

  偶尔,我也到楼下BlogBus的院子里溜达溜达
  

     “有人玩捉迷藏吗?”
  


  “呔!好狗不挡路!”
  

  这只狗非要和我一起合影,看在它还有一个Blog的份上,就跟它照一张吧!
  

  “遥遥同学,论文再不写完,让你知道我激光棒的厉害!”
  

  “我要上网!夏添你能帮我把小U的机器开开吗?”
  

  “给大家推荐一个美女!”
  

  其实在BlogBus一点都不寂寞...
  

  你们想知道女生洗手间里面什么样吗?其实我也很好奇
  

  “挖靠!镜子里有个家伙跟我一样酷!”
  


  “我们这里不是花园,是办公区!”
  

  照相时那只狗老是在后面探头探脑的,真讨厌!
  

  激光剑在手,大家感觉到杀气了吧!
  

  上楼我是先迈左脚,还是先迈右脚呢?
  


  知道什么叫居高临下了吧!
  


  这个天台不错,蚊子也咬不到我
  

  “老横”搞的很正式的样子,“我”就这么傻坐着
  

  跟美女Jenny留影纪念
  

  临走之前再看一眼:“我会想念这里的...”  
  

  ...

  听说新主人家里条件也不错,男主人是记者,女主人是设计师,他们还刚买了新房子,相信老横不会把我所托非人,“我”就随遇而安了!

  “BlogBus,再见,我会想你们的...”

浏览数:星期一, 05月 7th, 2007 未分类 没有评论

“我心中最2的互联网公司”只有一个:博客网

方军那里看到,后来又被黄一孟点了名,看着大家写的热闹,老横本打算象以前一样偷懒忍着不说了,可是最近看到一些事情,实在是如鲠在喉,忍也忍不住了。其实数来数去“2”的网站很多,老横心中“最2”的互联网公司只有一个:那当然是方博士的“博客网”(bokee.com)。

  之所以说博客网(bokee.com)是“最2”,那是因为它的“2史”很长又“2”的很有代表,我们可以从它悠久的“2史”中看出老横为什么推选它为“最2”:

  1、“全球第一中文博客网站”却整整二年未能提供Blog托管服务:
  博客网(bokee)之前唤作“博客中国”(blogchina):据方博士自己一直号称的“全球最大、中文第一的博客网站”创办于2002年,然而一直是“Ctrl C + Ctrl V”,剪刀+胶水的在复制其他网站和媒体的内容,直到2004年7月才使用Plog的程序提供Blog托管服务,之前只是一个“IT和其他新闻评论网站”——据方博士讲,那是他“最快乐的时光”,盖是因为那时候想骂谁就骂谁,有的还给钱为了堵方博士的嘴,不象后来因为拿了VC的钱而负责有压力。大家都知道的是:真正写blog,谁会去bokee这样的网站?可是,国外放着有Sixapart上千万的用户视而不见,国内放着前有blogcn、后有新浪——实际用户都比博客网多得多的网站,昧着良心说自己是“全球第一中文博客网站”,单说这脸皮就是最2了。

      2、至烂的“事件营销”:
  方博士和博客网最拿手的,也应该是最值得骄傲的是无数次得心应手的利用“事件营销”,做出种种丑态去博得大众和媒体的眼球。最早是泼妇骂街:安装着盗版的微软word、用着英特尔的CPU,挑战完微软又去挑战英特尔;再接着是混淆“中国博客网”(blogcn)和“博客中国”(blogchina)大喊反黄的口号还落音儿就把木子美迎了过去成为正式员工;最搞笑的是:“bokee.com”这个域名明明是2005年3月13日(Record created on 2005/3/13)早就注册好了的,却在2005年4、5月份为了利用更换域名炒作喊出“百万求购域名”——有时候想想,是方博士自己太聪明?还是把别人想的都太傻了呢?当然,不包括那些成群的无知媒体。

  3、滑稽的“拉虎皮做大旗”:
     老横曾经在博客网上看到“杨元庆”、“丁磊”、“马化腾”、“陈天桥”等等的blog,当时觉得简直太滑稽了;后来新浪博客推出,方博士急情之下搞出了温总理的blog(谁给****开的blog,方兴东说不知道),点子没有新意,胆子倒挺大;而最近看到金庸的声明:“《博客网》上的博客站,是别人冒名替我写的...这样的人品,我更加要避而远之。”真是让人觉得这已经不是什么“话题炒作”、“事件营销”,而是黔驴技穷了——老方博士也混到手了,博客网怎么就没一点长进呢?虽然不知道怎么去管理公司、建设品牌,但也不用这么一如既让的一直“2”下去,让大家一次又一次的鄙视吧?

  4、以员工人数和服务器台数论公司的“成功”:
  博客网员工人数最高峰是400人,据说方博士希望达到500人,因为方博士认为,“500人”是一个“大公司”的员工数量级,而“上千台服务器”则更是一个“大互联网公司”应有的规模——最后在投资方的干预下博客网开始裁员,且因为辞退大批“还在试用期”的员工而不用支付赔偿金而沾沾自喜。

  5、管理混乱却要去Nasdaq上市的公司:
  在方博士拿到钱的之前之后,无数次宣言“明后年要去Nasdaq上市”,在方博士还没弄明白“净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这类财务指标之前,方博士已经无数次指点“中国概念股”在Nasdaq的表现,还不断预测谁超越谁之类的话题——心中渴望“登陆Nasdaq”之意自然洋溢于表。然而,从来没有真正好的产品和服务、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缺乏公司管理经验和风险控制能力...上市哪儿有那么容易的?看看关于博客网某位大侠的英雄事迹,就知道所谓1000万美金是怎么给倒腾光的了。

  关于评选博客网作为“最2的互联网公司”,理由一抓一大把,我就不再赘述了,否则我们的公关副总裁Jenny该说我不注意公司形象了。不过老横说几句实话,想来也无妨,好在方博士以前也说过:“我不怕人骂,别人赞我一次,骂我一次,就等于帮我宣传了二次。”甚好,格鲁夫说“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方博士这点,倒也是完全符合的。我唯一佩服的,就是方博士这种执着的、大无畏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精神——这种精神已不能完全以“2”论之,这已经是一种伟大的精神,我相信这种精神将在博客网或其他的“孵化”项目中贯穿始终,并且能够不断的发扬光大...

  PS:“最2”、“很2”不是普通话,是北京话,大概意思...我想不明白的千万别认为是“第二”,这个“2”的意思,大家慢慢会意吧。

浏览数:星期四, 05月 3rd, 2007 未分类 12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