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03月, 2007

我们都曾经青春年少

韩隐博(西门柳上)曾经是BlogBus的一位员工,半年前自己去“创业”,最近打算回Bus工作。前段时间他写了一本《我就是火影忍者》的书准备四月份出版,让我来写序,老横虽然没有看过火影的漫画,但春节刚刚看了和火影同样经典的《棋魂》,就勉为其难的写了这篇《我们都曾经青春年少》:
 
——————————————————————————————————————————————


我们都曾经青春年少(代序)


   在所谓的IT圈里,我有一个好朋友叫梁宁,当年她大学没毕业就进入联想集团总办,看着杨元庆和郭为怎么羽翼丰满成长起来,后来离开联想跟着倪光南去做“中国芯”,再后来因为项目未成,梁女侠“在家三年,读书、练字、绣花”,三年后出山任Cnet中国区副总,现在则是绿人网的CEO。梁宁14岁开始读《周易》,还研读佛经,但后来却奉了基督,我与梁宁认识是在业内的一次七百人大会上,她是那次大会我唯一结识的一位新朋友,后来我就戏称梁宁为偶像。

  只所以提到梁宁,是因为让我视为偶像的她在2006年下半年疯狂的推崇一部日本的漫画《棋魂》,不仅在她自己的Blog上写过N篇跟《棋魂》有关的文字,每次我去北京她都会旁若无人滔滔不绝的跟我讲“进藤光”和“佐为”,讲“神之一手”,讲她从这部漫画中看到人性的光辉和企业管理的禅意。说实话,我当时颇有些不以为然——虽然当年我也疯狂的喜欢过《圣斗士》,为了看《圣斗士》每天放学飞奔回家守候在电视机前,并且“省吃俭用”买了全套的漫画,但那是中学时代——现在怎么说都是而立之年的人了,看到自己的偶像梁女侠居然对一部漫画推崇倍至,我难免有些好奇。


  结果,2007年春节,我在网上download了全套《棋魂》,就在BlogBus的会议室,用投影的大屏幕一口气看完了75集动画片。说实话,那种发自内心的感动和收获,我想和梁宁并无异样。春节的时候我还把《棋魂》Copy给其他朋友,他们看了一样非常的喜欢。所以我才明白了梁宁的那句话:“现在才发现,我们错过了很多很好看的漫画。”诚然,我们自从离开校园,开始以“成年人”自居之后,“潜意识”里认为象漫画、童话这类“儿童读物”已经不再应该是自己的选择,哪怕是改变自己性格和世界观的作品——比如说郑渊洁的童话。我们开始去阅读所谓的“畅销书”,急功近利的融入到商业社会中去,逐渐远离的,是心灵的清澈和阅读的欢愉。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受一部漫画影响而改变很多:对世界的认识、对身边人的看法、对自己思维方式的怀疑、对自己性格的不满...但我知道因为《棋魂》日本多了几百万围棋少年,因为《灌篮高手》篮球场上多了很多男生矫健的身影和女生崇拜的目光。漫画对于这个时代,不仅仅是一种消耗时间的读物,也是梦想和励志的源泉。


  所以,虽然我知道《火影忍者》是一部很有名的漫画,可是自己到现在还没有看过。当西门从网上发过来他写的这本同人小说的时候,我下意识的有些惭愧——自己连漫画都没看过,怎么好意思给西门写序呢?但是却难推却,西门曾经是BlogBus的一员,一直对媒体、策划这方面有超乎寻常的热衷,自己一向希望能帮到有热血和激情的人,因为他们会赢得更多。


  在我看到西门这本新书之前,看过《此间的少年》和《我的射雕时代》,应该是几年前了,西门发过来底稿之前,并没听他说起他在写一本小说,但看到他的文字,则知道他定是怀着一种激动之情,一气呵成。我甚至开始打算,在下一个长假,是否应该去补一节内容为《火影忍者》的漫画课。


  希望更多喜欢火影的读者会喜欢西门的这本“青春物语”,或许在这本书里,我们能依稀的看到,自己曾经的青春年少。

浏览数:星期四, 03月 29th, 2007 未分类 没有评论

Myspace面临的中国困局

春节前《21世纪经济报道》的编辑来沪,说想约稿写一个和互联网、新经济、公司管理有关的专栏,老横对南方报业集团自然是有感情的,这份自2001年创刊看到现在的报纸也一直很是喜欢,所以就答应了下来。刚好平时也有一些想法想记录下来,平时找借口说没时间写blog,这下不能偷懒了——不过我拉了老魏一起写,这样时间上还是有保障一些,不至于专栏开天窗。
    
  关于专栏的题目,本来我和老魏各自Blog上有“Blog杂说”和“魏氏乱弹”,那么二合一的名字也有想过“横说魏语”、“横谈魏论”之类,但都不甚合适,最后编辑还是用了以前专栏的名字:“第三次浪潮”——虽然用了这个名字,但我想我和老魏谁也不是阿尔文·托夫勒,不可能预知未来,只是记录下我们自己的所思所想。

  那么,从3月14日起,《21世纪经济报道》每周三24版“管理”版,老横和老魏将交替上阵,敬请捧场。


第三次浪潮之:

Myspace面临的中国困局 


   随着web1.0时代的外资互联网巨头eBay、Yahoo、Amazon等在中国屡屡碰壁,web2.0时代的“新贵”们依旧对中国这个“未来最大”的市场虎视眈眈:先是是韩国第一大网站Cyworld抢先于2005年进入中国,之后美国最大的网络社区Myspace一直待机而动。在2006年做了大量“投石问路”的工作之后,岁末年初之际,Myspace终于宣布正式进入中国。

  在展望Myspace未来的“中国命运”之前,我们先来看看web1.0的前辈们——之前的跨国互联网公司在中国的“收获”:雅虎从1999年成立中国公司,聘请职业经理人来管理,到2004年初把雅虎中国交给了周鸿袆,再到2005年下半年把雅虎中国卖给阿里巴巴并注资10亿美金入股阿里巴巴,基本算是“投降”了;eBay苦撑数年也最终放弃,将收购来的易趣打包卖给了TOM;亚马逊则是以收购中国本土电子商务网站卓越的形式进入中国,但结果却让卓越的竞争对手当当迅猛发展最后赶超;而在美国创造了无数神话的Google在中国的发展也颇为不顺——先是李开复事件闹的沸沸扬扬,后又有周韶宁、王怀南因Google中国业绩不佳身陷“离职门”,而Google在中国搜索市场占有率的不断下降似乎又为跨国互联网公司在国内“水土不服”写下了注脚。

  那么web2.0的新贵们是不是能打破“水土不服”这个噩梦呢?先于Myspace之前进入中国的Cyworld似乎依然困顿其中:由于Cyworld在韩国获得的空前成功(80%以上的女性上网用户,日收入百万美元),使其想“复制”这一模式到美国、中国、日本甚至欧洲;自2005年5月Cyworld正式进入中国以来,做了大量的市场宣传:校园、户外、平面媒体,大把的钱砸下去之后结果似乎依然不尽人意,没有任何迹象说明Cyworld中国能重演Cyworld在韩国的成功。而本土的腾讯在这1、2年内却保持了持续快速的发展,其“跟随”战略不知道是否让Cyworld大为光火——因为腾讯诸多产品其实和Cyworld如出一辙:从AVATAR(虚拟人物形象)的设计到QQzone的服务,那只小企鹅成为Cyworld中国面前难以超越的对手。

  如今,轮到Myspace上场了。

  在Myspace正式进入中国之前,新闻集团(News Corp)做了大量相关的筹备工作:据传邓文迪投资了5000万美元给IDG代为管理,同时为Myspace物色合作伙伴,而IDG则想把自己投资的Blogcn或POCO卖给Myspace套现;后又传出新闻集团和IDG共同投资成立一家新公司以和本土一家创业公司以合作(各占50%股份)的形式运营Myspace中国,由MSN前中国区总经理罗川出任MySpace中国区总裁,可谓是一路高调挺进。在Myspace中国网站(http://www.myspace.cn/)上可以看到这些的字样:“中国领先的Web2.0网站正在建设中  北京麦斯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无疑,这是跨国互联网公司又一次在中国落子布局。

  那么,究竟为什么这些在国外获得成功的网络公司在中国却都折戟沉沙?Myspace面临的依旧是一场“中国困局”吗?

  一个商业模式的成功,跟其所处环境有着极大的关系,而国内外的社会环境、人口知识层次的构成、生活习惯、消费水平、文化差异、政策倾向——这些综合因素决定了国外模式是否能够在国内复制成功。而跨国公司试图打破“环境差异”这个瓶颈的策略不外乎实行“本地化”,但事实证明,仅仅经营形式上的“本地化”并非是打破这个瓶颈的法宝:无论是雅虎试着启用本土团队,还是Google在中国的大批募员,终究改变不了的是“中国团队”依旧要听从于美国的最高管理层,而象eBay这样事无巨细都要上报总部等候批复的跨国企业,想在国内虎狼成群的互联网竞争中胜出,机会更是微乎其微。一流的办公环境、一切按照总部制定的工作流程、不考虑成本而希望快速抢占市场...“拼钱不拼命”是跨国互联网公司最显著的特点——如果一切都能用钱解决,那岂不是太容易了?

  对于Myspace这样势力雄厚的跨国公司面临的问题,永远不是钱的问题,他们的问题是在和浸淫中国市场、谙练游戏规则的本土公司竞争时如何更快、更狠、更强;问题在如何克服自身反应迟缓机制笨拙、无法迅速出击或者还击。清科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倪正东说:“至少有100家想融资的网站说自己要做中国的Myspace”,虽然这些急于想圈钱的网站不知道“跟随模仿”很少有出路,突破创新才更有可能获得VC的青睐,但由此也可以看到Myspace面临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同样,跨国互联网公司想在国内鱼龙混杂的互联网江湖延续自身的模式和价值,需要的不是经营形式上的本地化,而是在“本地化思维”的基础上发挥自身优势,找准门槛拉大距离——如果只是一味的被竞争对手牵着鼻子走,最终还是不免败走麦城。

  web2.0这盘中国棋局虽然已经被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执黑先行,但仍还在中盘、前景未明。Myspace“公司+VC+创业团队”的新模式是否能够延续其在美国的成功,打破跨国互联网公司在中国的困局,还是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有一句话我没写进去:

  当我问起CyberAgent(日本第一大SNS网站Mixi的投资方)的渡边健太郎:“Myspace在日本是否对Mixi有影响”时,渡边说:“没有影响。那么你觉得Myspace到中国会对你们有影响吗?”我说:“也不会有,我们要做的和Myspace不一样。”

浏览数:星期四, 03月 15th, 2007 未分类 2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