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for 08月, 2006

我不是IT精英


  这是篇一直都想写的Blog。

  有一次老横和
VeryCD的黄一孟、shopex的裴大鹏、大众点评网的李江峰吃饭的时候,他们说起来“9991”,我问:“9991是什么啊?”结果招来一致的嘲讽:“横戈你是不是做互联网的啊?连9991都不知道!”我当即说:“做互联网就一定要知道9991吗?靠!谁说的!?”看着他们“奇异”的表情,我还有些奇怪呢。

  所以,当每次被或被玩笑戏噱的、或被毋需质疑的、或被一本正经的称之为“IT精英”的时候,老横会有种说不出来的不自在——并不是这个称呼有什么不妥,而是自己觉得自己实在是配不上这两个英文字母和两个中文凑起来的称号。

  如果读大学的专业算是“专业”的话,那么老横读的是会计和金融;如果按实事求是讲老横读大学的时候根本就没好好学什么会计金融,而是去自学了证券知识和波浪理论(我完全把艾略特当作一位大学教授看待);如果说在证券从业7、8年间老横关注的,那是全球经济和各个行业发展趋势——这些都跟IT的直接关系不大。唯一有关系的,是老横比较早的开始使用互联网(98年),比较早的用Google(2000年)(比我更早的人多了去了,不抬杠),99年还跟朋友开了家网络公司,也算对新事物比较关注吧。

  当老横接手BlogBus做了三年互联网公司之后,很多人开始以咨询技术专家的口吻询问老横很多计算机甚至软件问题的时候,我需要一再解释我不懂技术——虽然是我把BlogBus的第一台服务器抱到机房的,虽然我基本上去过BlogBus所有托管过的机房(至少五个以上),但是我检测不出任何一台服务器的故障;虽然我大体上知道Linux、Windows的平台上应该使用什么样的数据库、使用什么语言开发,但我不会写任何代码——哪怕照葫芦画瓢可以改改自己Blog的模板,但绝对不知道那些代码都代表的是什么指令...所以,对技术我可以说是一窍不通。所有懂技术的,都可以这么说:“BlogBus的那个横戈,什么都不懂”——对此我没有任何异议。

  但是,管理一家网络公司、提供相关的网络服务,不一定必须懂写代码。首先我是这家公司提供的产品服务的使用者(我一直在BlogBus写Blog),作为用户的用户体验我会反馈到网站需要完善的服务当中;其次公司治理的各个环节,在某种层面上而言,各行各业都是相通的——真正通晓管理的其中三味,则并没有行业的壁垒之分。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到老横前一家公司,也是老横唯一真正任职的公司:因为我实在是找不到第二家那样的公司——它就是富友证券。当年富友证券从排名200多名的小券商,用了不到两年时间,仅仅依靠经纪业务(富友没有投行业务)挤身中国券商前50名。当年老横进这家公司是被这家公司的企业文化所吸引、也是被它的激励体制和从上到下的那种激情所吸引。而我进富友的时候已经是股东更换之时——其实就是开始走“下坡路”的时候。但就是在走“下坡路”之时,我和很多同事在这家公司的收获已经是很多很多了:从它的成本管理到部门核算,从用人体系到企业文化建设,从革命式的分配方案到销售组织的建立...无一不展现出之前公司的成功管理。以至于最后富友结束的时候,中层以上的员工竟成了各个券商争抢的香饽饽——富友对人才的培养由此亦可见一斑。而最后促使我下决心抛下7年的积累再次从零做起,也是因为富友的前董事长把股份卖掉之后去收购了上海第一家转制的医院——很多人对此不是很理解,明明在证券界做的好好的元老怎么会跑一家小医院去当了“院长”?可是最后这家医院在这位完全没有医院管理经验的“新院长”带领下,又成功克隆了一个“富友模式”的医院。这对当时26岁已经想养老退休的我,不啻是一个刺激——前董事长50岁的高龄还能再次“创业”,自己为什么不能再挑战一下自己呢?既然喜欢Blog觉得有前景,那就试试吧!

  一“试”三年,一个不懂代码不会写程序的老横,竟然也一直做了下来...我不想说这里面有什么困难,那些都是扯淡!做什么没有困难?认为有困难的话,什么事都会做不好!关键是想清楚该怎么做——三年下来亲历了Blog在中国的发展,见到了这个圈子形形色色的人和千奇百怪的事情,谈了二十多家风险投资...没觉得有什么出乎意料或者真的无法解决的问题。反倒是看到很多之前预料的结果,自己对这个行业和自己的公司有更多的信心和更明确的方向。然而这一切,完全是对商业活动的理解和企业运营的判断——如同去做医院的前董事长,老横不觉得IT或者互联网,在企业管理上有什么不一样。

  一直以来,都有人建议老横把自己的Blog作为BlogBus的“窗口”,多写一些跟Blog、跟BlogBus有关的内容。然而,自己一直想写的,是在自己的Blog上多一些对中国甚至更多经济板块的一己之见:“横戈.home”是自己对世界、对人生的看法和体验记录,而绝不会仅仅是BlogBus的一个“窗口”。所以,把老横归类到“IT人士”的人会越来越失望——因为,我不是IT精英。

  我只是一个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并努力把想做的事做好的人,仅此而已。

浏览数:星期四, 08月 31st, 2006 未分类 5条评论

听梁宁、Emile“谈情说爱”



  上周四梁宁来沪,我问她此行目的,她说专程来看我们的新仓库,我问那还想见见谁,她说想见见Emile

  陪梁宁参观完2577大院的新办公室,和Emile约在龙华的人道素餐。Emile刚一落座,就先和梁宁相互就容貌互相赞叹一番(我本来以为两位大家风范的‘才女+强人’是不会说这些的),然后我起身去拿喝的,回来听到两位美女在谈论关于发型的事儿(详情请参见12),我实在没想到两位美女见面就说这些,就放下饮品转身又去拿吃的...等我再次回来,两位美女已经开始在谈“感情”了。

  说实话,我之前绝对没想到能听到那么多八卦...先是Emile自己自曝情史:她和老公在联合利华如何认识、老公如何追求、中间如何波折、她如何担心错过了这个就嫁不掉...等等。梁宁偶像听完则不甘示弱,也把当年自己如何恨嫁发誓在某年年底之前一定把自己嫁掉结果等到九月还无目标,最后峰回路转奇峰兀起没有什么波澜居然达成所愿...我听完百思不得其解:对面那个是我认识的那个内心强大充满自信的Emile吗?左边这个是我知道的那个才学满腹灵气逼人的梁宁吗?难道女人在二十多岁的时候都真的有过担心自己嫁不出去的可能?这简直太匪夷所思了!

  说白了,这二位除了跟自己的老公顺利结婚,之外没有任何实质的感情经验,而Emile居然还特别爱当知心大姐跟小妹妹们指导“感情问题”,我说这纯属自己没有经历有些遗憾,想在别人的感情故事里YY一把(Emile坦然承认)。而梁宁遇到此类寻求倾诉的总是老实巴交的直来直去的说:“不合适?那就分了吧!”她根本不知道人家感情是要几经波折的...老横实在是听不下去,随便讲了段“故事”...结果两位美女瞪大了眼睛,均是大为感慨,并引发了另一段话题:关于男人初恋情结对事业的促进——大体就是说她们认识的有成就的男士均是对初恋耿耿于怀而奋发图强最后功成名就,而当初的初恋现今都人老珠黄佳人老矣不复当年。其间,听得几位中关村内赫赫有名的人物的情史,让老横听的更是大笑不已!方觉得如果梁宁不写商战、不写职场,写一本《中关村王老五传》也一样会纸贵。

  二位女侠虽然第一次见面,但席间相谈甚欢,直到饭店打烊仍觉意尤未尽,遂至盛大花园接着神聊。过了12点之后,我才发现我认识的那个当年的大sales梁和那个内心强大的Emlie袁回来了。下半场主题是“产品、市场、营销”:听Emlie讲她最新的计划,才知道为什么前些日子她MSN上签名写着“50个小时没睡了,我怎么不困啊”,看到她事业在一步步努力下越做越好,真替她高兴——Emlie是我认识的所有人当中内心最为坚强并且对未来充满信心的人,任何困难任何对手在她看来没有克服不了打不败的,虽然她外表看起来象一个嘻嘻哈哈的小姑娘,但是我知道她的内心比任何人都强大。梁宁听Emlie说起来国内玩具市场的情况,不时也提出自己的建议,并提出第二天去Emile的旗舰店看看——偶像对她感兴趣的东西那是要实地勘察一番的。

  如果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梁宁、Emlie、周轶君这样的女性碰在一起,均是一见如故,有说不完的话有说不出的亲近——这真让老横开心,无论是听她们“谈情说爱”,还是看她们大开大阖的纵论“战场”,那些时光,都是愉快而又令人回味的。

  无论男女,唯有真性情,才有大心胸。这一点,老横毫不怀疑。所以“格局”一说...那是绝对不会错的。

浏览数:星期一, 08月 28th, 2006 未分类 3条评论

“看得到”和“看不到”

昨天下午写了篇“成功的产品,要既叫好又叫座”,后来位“E”兄留了一个很长的回复,让我有了又再码一篇文字的冲动。


  关于“格局”

  “运气”≠“格局”,市场先入也不等于格局,资金优势和技术实力同样不等于格局——格局无关这些。让老横来看,“心胸、眼光、战略”,这些属于格局;团队如何组建也属于格局。如果说市场先入或者躯体庞大就是格局,那么Google怎么短短数年时间超过了很多之前“躯体庞大”的公司呢?如果说Google现在是“庞大的”,那么为什么却在视频服务上输给了YouTube这样的“小家伙”呢?“格局”,有点类似于“气质”的东西,不是有钱就能模仿或者颠覆的东西。

  再举个例子:有无数的网站都抄过豆瓣,但是抄豆瓣的那些站,我相信没有几个真正能有豆瓣的以后“格局”大,抄过去的都是“画虎不成反类猫”,那是因为阿北有一种属于自己的、不可能被复制走的“气质”——这个,决定了最后的价值,不是眼前谁能“看得到”的。今天还有人在MSN上问我豆瓣的价值,我懒的说,因为这个说不清楚。但我隐约知道:豆瓣绝对有价值,并且以后会有更大的价值!因为我相信阿北看到更多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未来会创造更大的价值。

  互联网有别于传统企业(其实就传统企业而言,夏新在产品上的成功更说明了一个企业的“格局”),更容易产生成功的“新公司”。所有那些成功的新公司,都有它内在的气质——这,就是格局。

 (顺便说一句:国内互联网公司,有“大格局”的没几家。当然,现在BlogBus也谈不上什么“格局”)


  说说“机遇”

  如果说机遇,对个人而言,可能当时我发现Blog,成为BlogBus的用户,接手BlogBus——现在在很多人看来或许是一个“机遇”,但我从来不相信什么机遇,所有所谓机遇都是人自己“创造”的。三年前对很多人来说Blog是什么根本没人知道,更不用说象现在这样大家坐而论道说Web2.0的商业模式,那时候网络泡沫还未撇去,没有人认为Blog是一个机遇。至今为止,我也不认为那是什么机遇,只不过是我在做选择的时候,又选了一个自己觉得有趣的事情罢了,而这件事做到今天,我发现有更多有趣的可以去做但还没有做出来的事情...而已。

  人人都会创新,创新不是机遇,可是在合适的时候合适的创新,或许,对“制造”机遇,会有一些帮助。

  如果真的有机遇,也是有的人“看得到”,有的人“看不到”的东西——这是我对“机遇”的理解。


  天上永远不会掉什么饼

  这一点,我如同相信没有机遇一样深信不疑。

  我从来不等天上掉什么饼,因为我从来都是自己做饼自己吃,多的话也分给别人也吃一点。所谓希望等“天上掉饼”这种事情发生,我认为是完全对自己没有信心或者说“看不到”未来的一种臆想——真正“看得到”未来的,从来不用指望等什么“天上掉什么饼”这样的童话来安慰或者激励或者指导自己。

  所以,真正“看得到”、了解自己和环境的,对自己真正有信心的,从来不会去等天上掉东西——或许有天别人“看到”天上掉的饼被某人捡起来了,却不知道,其实那饼是某人自己做好扔到天上又下来的。


  过去、现在、未来

  简单说吧:过去BlogBus没做什么,只是勉强维持生计,同时放眼远望“看到”一些东西而已;现在BlogBus也还没做什么,不过是在张眼远望的同时准备做点事情而已;而未来,谁也不知道究竟会怎样,我们也从来没去等过天上会掉什么饼——但我知道,只要我们朝着自己的方向坚持和努力,我坚信我们“看得到”的未来,一定是属于我们的。

  
  PS:这篇写的有点玄了,不过句句都是真言(箴言?呵呵~)。要谢谢留言那位朋友,他说的相信也是真言。

  我相信他说的,当然也相信自己说的,这中间一点都不矛盾,嘿嘿。

浏览数:星期四, 08月 24th, 2006 未分类 没有评论

成功的产品,要“既叫好又叫座”

今天中午,夏新电视的售后服务人员到住处帮我更换电视机底座——之前我选的是壁挂,但是马上要搬家了,想把壁挂换成底座。售后服务派来的小伙子人很憨厚,边拆卸边跟我聊天,我没想到随口的几句话之后竟让我想到了很多:

  以下是我俩的对话,X是夏新的售后,H是老横:

  H:夏新的销量怎么样,你知道吗?
  X:还好吧。
  H:国产的液晶里面你们卖的是最好的吧?
  X:差不多是。
  H:哦,这个系列(HWT2惊视)卖的怎么样?
  X:这个系列?只有懂电视的,才会买你这个型号的(LC-37HWT2A)
  H:恩,这是真正的高清,几乎所有的进口的液晶电视其实都达不到1920 x 1080。
  X:没错。
  H:夏新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让大家都知道。
  X:呵呵。       
  H:恩,你们卖的最好的是哪个型号?
  X:最便宜的。
  H:就是以前老款的了?
  X:对啊。

  老横之所以这么问,完全是一次对“基本面”的调查,夏新的股票现在非常有投资价值,嘿嘿...那是题外话了。这个小伙子说到“只有懂电视的,才会买这个型号的”让我既感意外又意料之中——当初买液晶电视的时候,比较了无数品牌、各种技术参数,最后确定,原来只有厦华和夏新的液晶电视是真正的高清电视机,进口的那些包括被发烧友最为推崇的SONY的液晶,也只是画面色彩更胜一筹,分辨率却都达不到1920 x 1080,其实都是“假高清”。

  就国产电视机厂商而言,厦华之前是最早就第一个推出16:9的高清CRT的,进入平板电视时代能继续保持高端技术也不足为奇。但对夏新来说,不断的产业创新则是这个企业一直呈现的勃勃生力。国产液晶电视中海信有一款也达到了高清标准,还有TCL最新的机型也有真正的高清液晶,但前者没有规模生产,后者价位比厦华和夏新的高出很多,所以当初比较之下,夏新在产品的工业设计上比厦华要好很多,因而买了夏新的这款37′的液晶电视。

  但是,不是所有消费者都了解这些的:被商场里各个品牌的销售人员的误导的消费者大有人在——你去问所有品牌的销售人员,他们都会说自己卖的是“高清电视”。所以,所谓“高清电视”这个市场的水,早被搅混了!而真正达到高清标准的产品,却不为消费者所知,嘿嘿,,,颇有些讽刺。

  跟小伙子聊天的时候,我直接想到的,液晶电视的市场跟是国内的Blog网站,有太多的相似——蜂拥而起的大大小小的BSP(厂商),没有一家真正有强大的功能(技术)和易用贴心的UI(工业设计),而被众人所知的,要么是之前会卖吆喝的(Bokee),要么是现在品牌知名度市场执行做的好的(新浪),而真正想用心在做Blog服务的(比如oblog,比如BlogBus),却没有做好市场宣传和推广,所以,各自有各自的问题。

  但是我想说的是,之前听到无数人跟我提到:“你们BlogBus走的是高端定位”之类的话,我也明确说过无数次:“BlogBus从来没有‘定位’在高端,我们面向的是所有用户,高端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是先把基础做好(之前一直受一些条件限制),最终在市场中占有最大的分额(从某些指标上:用户数、收入)。那么如果想实现目标,除了打好基础把产品和服务做好(现在做的还远远不够),想让更多的用户知道和使用并购买你的产品和服务,宣传和推广则是很重要的。

  回过头来说,当很多发烧友在网上都一直推荐厦华作为国产高清的领军品牌的时候,让我最终选择夏新的原因是它的工业设计——厦华同等的产品在价格、性能上和夏新没有太大差异,但外观和烤漆的工艺打消了我购买的愿望。而夏新作为一个不断战略转型的企业,每次的转型到新的产业都超越了原产业老的厂商:从录象机到VCD,从DVD到手机,再到液晶电视,每次转型都成为夏新的一次涅磐。作为2003年才进入到液晶电视行业的夏新,除了快速反应能力外,是以不断的创新制造差异化竞争的机会——这正是它真正核心竞争力。

  产品的成败,不是定位高端还是低端的问题,是战略制定和市场执行的问题。如果仅做到“只有懂...的人”才会使用的产品,并不是最好的产品,最好的产品,是傻瓜都会用,专家也会说好的产品——就象一部电影,既叫好又卖座,才是一部成功的影片。否则,要么赚个眼球图个热闹,要么就是拷贝锁在库里,终是见不得天日。

  成功的产品、成功的企业,一定是既叫好又叫座的:既赢得市场,也要赢得品牌。

浏览数:星期三, 08月 23rd, 2006 未分类 没有评论

8月31日,提前上映《东京审判》(BlogBus团体包场)

前几天无意中看到《东京审判》的介绍,又去看了导演高群书的Blog,也第一次在新浪的blog上留言




  高导您好,最近看到不少关于《东京审判》的报道,我唯一想做的事,就是等上海全面上映的时候,带我们团队所有人去看这部电影。

  看到您拍这部电影中遇到不少困难,也看到您坚持的挺了过来,说声祝贺——因为我知道坚持的不易。

  谢谢您的付出拍了这样一部电影,谢谢!


  《东京审判》全国公映9月1日,一般院线都会提前拿到拷贝,所以由于9月1日是周末黄金时间票价比较贵,我们和上海影城的负责人联系了一下,8月31日周四晚9点,可以为我们提前放映一场——就是说,我们可以比全国公映提前一天看到这部电影。 
 
  届时,除了BlogBus团队的人,还有一些朋友会被邀请去看这部电影。如果有在上海的BlogBus用户也想去看的话,可以打电话62188569,找吴小姐(公映票价60元,BlogBus团体价25元)订票,截止时间9月28日。

  虽然我不认为一定
“是中国人就去看《东京审判》”,但是我们应该了解那段历史,忽视历史的人,往往也无视未来。

  PS:电影中扮演***官梅汝璈的是我喜欢的香港演员刘松仁,他当年的一部《江湖再见》让老横喜爱至深。
  当然,还有林熙蕾~~也是老横  的。

浏览数:星期一, 08月 21st, 2006 未分类 没有评论

On The Way,永远看到光

四月的时候,在浙江大学参加浙大的“网络文化节”的时候,给学生们写下了十六个字:

  人生多姿,
  人生多彩,
  前路多艰,
  信心满怀!


  一生中,我们会碰到一些优秀的人,也会碰到一些丑陋的人;不断遇到一些问题,也不断有着收获...一路上有风景也有险滩,有需要不断超越的高峰,也有时而会潜落的山谷。然而所有事情经过之后,回首看看,会发现:一切平常,不过如此,并非当时之波澜——这就是人生之路。

  然而人在事中,许多人迷失迷惘迷惑,,,做出种种非常,可笑可耻可怜,到最后,空一场。

  所谓真心面对,真情真性真豪迈,又有几人,一路走来,虽然寥寥,但有幸还是能够碰到,幸甚,足矣!

  那些不堪之人,龌龊之事,由它去吧,终归是副皮肉骷髅,哪儿有什么身前死后名!

  向前看,总会有光;可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看到。

浏览数:星期四, 08月 17th, 2006 未分类 1条评论

梦想照进现实

  

  《西游记》里能跟孙悟空打平手的妖魔鬼怪,只有一个六耳猕猴——其实,那是孙悟空另外一个“自己”,那是孙悟空的“心魔”。

  周六在家看了中国“著名博客”、演员兼导演“老徐”的新片《梦想照进现实》,想到的就是孙悟空和六耳猕猴——自己跟自己打架,居然还打的不亦乐乎。

  如果不知道“老徐”的成长历程,如果不知道她跟王朔的“绯闻”,如果对娱乐圈里的八卦没那么多了解,如果又没耐心从头到尾只是听两个人在那儿涮嘴,那么这部电影可能看起来很无趣。不过老横看得觉得还是有点意思——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自嘲,也不是每个人都能让王朔这样的“人精”来写个剧本再拍成电影自嘲一番。

  话说老徐这一年其实收获挺大的,一不小心成了博客把平时鸡毛蒜皮的事一一呈现给大众,也因此又火了一把,事业也自然再上了一个高峰,“因博成名”最后索性把电影也用博客的方式来拍,又真实的自嘲和反省了一把顺带着又娱乐了大众。果然不同与大陆其他的那些女演员,老徐没白让老魏这样的人心甘情愿的作她的粉丝。

  看着电影里老徐对自己和周围的反省和批判,对她的勇气和观点(也是王朔的)颇为赞同——如果大家都能这样“拔开肉见骨头”,少一些恶心的做作,这个世界也会更真实有趣一些。

  摘几句电影中老徐的话:

  “男人都是王八蛋。”
  “我就是讨厌自己,觉得自己一放开了,特别丑陋。”
  “什么叫(装纯是)我的路子?我没路子。装也得装得让人真纯的信吧?你天天看我,你信么?”
  ....

  BTW:对于敢于嘲讽和自嘲的人而言,其实展现的是勇气和自信——《梦想照进现实》,一场徐静蕾和“老徐”的对话:“老徐”把梦想照进了徐静蕾的现实。

  PS:周日下午约了程亮喝茶,刚好可以跟他聊聊他“徐姐”的这部新片了:)

浏览数:星期日, 08月 13th, 2006 未分类 4条评论

仓库.还是仓库

BlogBus这个月底终于要搬到新仓库了,传说中的“双门冰箱”、“水果和酸奶”、“瑜迦教练”还有员工希望有的篮球架都会一个个变成现实、“Loft dream”终于得偿。老横当年看过不少的仓库:从泰康路的老弄堂到建国西路的八号桥,从苏州河畔的旧仓库到杨树浦路的旧厂房,可以说目睹了上海所谓“创意产业”的兴起历程。

  今年三月,《申江服务导报》的记者闻佳告诉我她去采访登昆艳在杨浦的一处厂房,老横拣了个周末,前去逛悠了一番。当时拍了好多照片,一直未传到Blog上来,现在BlogBus即将入住自己的“new.loft”,把杨浦的照片发上来,留以为念。

  现在上海已经遍地都是“创意产业园”了
  

  

  登昆艳在杨浦的办公室
  

  院子里的“啤酒剧场”
  

  

  路边很多这个,随处可见——我总认为这是用来架烧烤架的(老横跟住在杨浦的HR说:“去偷一个回来!”  )
  

  这是个酒吧
  

  可以开会的露天平台
  

  

  这些“砖路”都是后来专门铺就的
  
  
  

  禁止烟火
  

  安全永远第一
  

  这不是个三进落的庭院,只不过是面镜子
  

  镜子照的是这里——看明白了吗?
  

  离开前拍了这个门牌
  

     之所以把半年前的照片翻出来,是因为我觉得杨树浦路2200大院里的一些设计颇有可以借鉴之处,比如“烧烤架”、比如那面镜子,比如之前老横很喜欢那种全金属的椅子。不过,我相信,龙华2577大院5号楼和78号楼会完全和这里不一样的——因为,那儿是我们参与打造的、BlogBus的地盘!


  期待啊,还有二十天...

浏览数:星期四, 08月 10th, 2006 未分类 没有评论

有所得,遂以记之

#isubb#夜深的时候,是安静的时候,很久不“出去”逛逛看看大家的博了,晚上和蔡健讨论了一个关于后台功能的问题之后,我难得的想起来去看了一些Blog——从优秀乘客看起,后来看到以前曾经相处的一些同事的Blog,竟然也有一些发现和收获。

  发现的是,那些以前被认为是“80后”的,在慢慢长大;收获的是,静下心来去有一些思考:

  在BlogBus的团队里,被我认为是“有工作经验的”,除了自己,应该就属老魏和David了,这三个人其实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出来做事比较早,对自己的方法体系也都有一些总结并习惯着使用。而对于比自己年轻的“后进”,则都有种过来人的“姿态”。最能说明的一件事是:有一次我和David在北京跟Bokee的卢亮和文心吃饭,对文心之前对Bokee所做的工作感到意外——意外的是他“那么”年轻已经做了“很多”事。但是后来我想了想,跟David说:“其实他也不小了,24岁,你我那时候也已经做了很多事了,为什么我们会有些不愿意接受现在24岁做的也一样出色的呢?”

  其实我们也有过不被接受的时候:我记得20岁在大户室被那些三四十岁的人们视为“异类”的目光,我记得22岁时去谈判结束后对方讶异的表情,我也记得24岁时跟那些银行行长谈“银证通”合作时他们的态度——所以,我在23岁的时候,就开始提醒自己,绝对不能保守的、轻易怀疑或否定比自己更年轻的“年轻人”。

  这些年其实一直有不时的提醒自己,不要“脱离”对“更年轻”一代的认知,并且自从证券公司出来之后,整天在一起的也大都是“80后”的年轻人——从外表看,老横极少一本正经西装革履,并且也居然几次被误认成学生~~但从对“年轻人”的态度来看,其实已经渐行渐远。虽然,我敢于让没有高中毕业、比我小十岁的人到Bus“试用”,虽然我保持对年轻人的关注和交流,但是实际上已经和这些“年轻人”有了一些距离。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求可能大大多于鼓励,在思维方式上,也有所怀疑和保留。这些,其实都是基于自己潜意识已经认为自己是“有经验的”、“知道如何去做的”。

  诚然,“更年轻”的人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他们需要学习更多的东西,积累更多的经验,不断的提高能力;但他们已经逐渐形成自己的看法和方法,他们也有“更年轻”的蓬勃的精神,那才是最不容忽视的。看到曾经相处的“年轻人”的Blog,发现他们在逐渐的成熟成长,有一些意外和欣喜——意外的是他们的变化,欣喜的是他们的不断成长。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渴望,我相信那些“更年轻”的心灵,会越来越高的飞翔;我相信那些“更年轻”的肩膀,会担起更多的心愿和理想。为他们而高兴,为自己能为他们高兴而高兴。祝他们好运,那些“年轻人”。

  PS:其实,老横对于自己的一些优点也还算了解:还是能够总结别人的优点和自己需要不断完善之处的:比如脑子里想的这些过程,其实是在不断的反思和归整,不断的在“破”在“立”——如果真的有一天抱残守缺不破不立了,那也就是裹足不前不进则退了(不好意思用了这么多成语)。还好,能够一直不断的否定和肯定自己,这还算一个一直保持着的、较大的优点吧。

  有所得,遂以记之...

浏览数:星期三, 08月 9th, 2006 未分类 2条评论

致BlogBus的用户

       从日志数据损坏到现在,已经十九天了。这十九天里,我看到那么多关注、迫切的留言——用户急切的心情和焦虑除了使我感到内疚之外,更多的在想不仅仅是在以后的工作中如何避免这样的事故,还有如何在以后不断提高服务给用户。

  今天收到技术发给我的邮件中是这样的情况: “尚有23000条日志未恢复(其中包含未知比例的无静态页面日志),约占总数32%,现在还有27个公共模板的异常数据未再次进行恢复。”BlogBus有两个技术人员已经在抓紧恢复,我相信他们会完全恢复损坏的数据,但对之前承诺时间的延后,我作为团队的负责人,只希望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以更好的服务得到大家的支持,而对此次事故问题解决的拖延,向一直对BlogBus不离不弃的用户说声:“对不起!”

  记得在去年第一届中文网志年会上我说:“中文到目前为止没有一家真正优秀的BSP”——这当然也包括了BlogBus,因为我们知道我们自己很多地方做的远远不够,有很多东西想做却还一直没有去做。自己和BlogBus一路走来,经历了很多困难...当然,这些困难都是很正常的,每个阶段都有每个阶段的问题,关键是能否解决这些问题不断向前发展。那么BlogBus,在相对匮乏的条件下,一直走到今天,我依然是为之自豪和骄傲的。

  那么,在接下来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会有更多的资源支持进来,我们会努力做的更好——离我们的那个dream,一点一点接近...我们从来没有放弃我们相信我们能做到的,我们也从来不会放弃对用户的责任。

  其实,这次事故对于BlogBus而言,也有一些教训和收获。用户的需求无非是尽快恢复日志,而日志恢复之后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很多,象前几天我在Blog里的那句话:“不是你现在做了什么,而是你将来会怎么做”。我希望看到有一家真正优秀的中文BSP出现——如果有人做到了,我们会致以敬意;如果一直没有人做到,希望我们会去一直努力。

  谢谢你们对BlogBus的支持,无论你们是信任还是放弃,无论我们是否在网络上看到过对方的文字,我都会珍惜你们曾经和BlogBus一同走过的日子。

  PS:今天看到一位用户因日志数据一直未恢复愤而搬家,除了惋惜和遗憾之外,我想以这辆Bus的“司机”来和用户说几句——以上的这些话。

浏览数:星期二, 08月 8th, 2006 未分类 没有评论